红缘真猎蝽

Harpactor rubromarginatus   Jakovlev
   

  29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成虫:体长13.5—14.5毫米,腹宽3.8—4.5毫米。黑色,被淡色短细毛,单眼与复眼间的小斑、头腹面及各足基节臼周缘为黄色;前胸背板侧缘及后缘、腹部侧。接缘红色。头小,短于前胸背板,近中部背面具横沟;复眼位于头两侧近中部处,单眼小而突出;触角较长,第2节长于第3节;喙粗短,基部甚弯曲;第2节较长。前胸背板前、后叶分界清楚,前叶较大而隆起,不具刻纹,长于后叶的1/2,中纵沟短,前端不及于领,后端不与横沟相连,紫红色;后叶后缘平直,后角显然伸出。小盾片三角形,端部具直立刺一枚。前翅革片顶端内侧有一个四边形小室;雌虫膜片达腹部末端:雄虫稍有超过。足黑色,跗节3节,爪基具齿,前足胫节长于腿节。
卵:高2.1—2.2毫米(其中卵盖领状缘高0.65毫米),宽0.8毫米左右。长茄形,初产
时卵盖乳白,壳体浅黄褐色,随后卵盖渐变垩白,壳体深褐色。
若虫:一龄体长2.7毫米,腹宽0.7—1.3毫米。蚁形,淡黄色,被稀疏长毛。头大,复眼突出,头、胸上举。触角比体稍长,第4节红色,其余各节浅暗。头、胸、腹三部分长度几相等;头基半部及胸部背面有一白色中纵脊,脊的两侧淡紫;足细长,各足腿节浅黄色,基、中、端部各一红环,腹部背面有5条紫色横纹,分别位于第1—5节后缘。

生物学

江西南昌1年约发生2代,以成虫越冬,次年5月上旬开始活动,5月下旬产卵。第一代若虫6月上旬始孵,7月下旬始羽。8中旬—9月上旬野外可见成虫和小若虫,当为第二代。
各虫态历期:第一代卵期10—13天,若虫期39—51天,成虫寿命45—80天。
成虫白天多栖于植株叶丛间,但在产卵前期,早晚尚可飞到益母草等植株的花序上吸蜜,并有弱趋光性。卵多夜间产出,聚产于植株叶背,每块平均33粒。若虫多在10时—次晨6时孵出,尤以17时—次晨1时最盛。若虫自顶破卵帽至完全孵出,历时1小时左右。孵出后先在卵壳上静栖5—27小时,然后离开,爬行迅速。低龄若虫静息时,头和胸部多上举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黑龙江、吉林、江西、云南;

经济意义

捕食叶蜂类和多种夜蛾、毒蛾的幼虫,亦食蚜虫。成虫尚能吸食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 (Lour.)、车前草等花蜜。